少年輩ê喙舌

軍中台語使用觀察

Tiat-hông
May 7, 2021

一月七月的清晨,天濛濛亮,馬路上人車聲俱寂,平時日夜顛倒的我卻早已收拾好行囊踏出家門。坐在車上,耳機裡噪著熟悉的旋律,船螺聲又再響起,阮猶原毋甘來離開。這天是我入伍的日子。

往後四個月間,我過著每天規律而枯燥的軍旅生活。儘管我認同服兵役的必要性,但我也跟大部分的人一樣,對當兵的種種不便感到煩悶。失去自由、與外界失去聯繫、聽無意義的講訓等等都令我焦躁十分。

雖然可抱怨的事情族繁不及備載,但既然是義務,我只得想辦法面對這個課題。其實轉念一想,當兵仍有其優點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接觸不同背景、形形色色的人。

義務役的人員組成約略是整體社會的縮影,在隨機抽樣的情況下,役男被隨機分配至各個單位,同梯之間最大的相關性或許只有居住地相鄰。對一路念到研究所、沒有真正踏入社會的我來說,長期處在同值性高的環境,對事物的看法不免有諸多盲點,因此入伍確實是一個跨出同溫層、理解真實群眾的機會,而我也的確看到許多、學到許多。

許多觀察中,我最留心的是年輕一輩的台語使用情形,現在的年輕人還講台語嗎?台語還輾轉嗎?還會用台語交陪嗎?我在這篇文章中想稍稍記錄這幾個月內的觀察。

訓員背景與台語能力

我在鳳山服役,連上訓員約一百二十多人,大多來自中南部的縣市,北至彰化,南至屏東。這一梯大概七成以上的人有大學學歷,研究所以上的也有一成左右,是學歷相對高的大專梯。但是即使如此,訓員就讀的學校、科系不同,成長背景也大相徑庭,個體間的差異仍然不小。

這一梯訓員的年齡介於18至26歲之間,也就是出生於1990~2000年這個區間。這代人都經歷九年一貫課程,義務教育內比以往強調台灣史觀、鄉土教育,但是他們出生時,國語政策也同時進行四、五十年之久,這群人的臺語能力還剩多少程度?

若從聽說兩種能力來衡量(先撇除絕大多數人缺乏的讀寫能力),在我看來[註1],一百多個訓員中能夠用台語日常對話無礙的約有八、九成,其中使用台語多於華語的少於一成[註2],不過,大部分的人最常使用的仍是華語。入伍一開始和同連弟兄聊天時,我們聊天使用的語言大部分為華語。我使用台語開話題時,其他人也有時會用台語回話,但可能話題結束後,又轉回使用華語交談。訓員最常使用台語的情況則是和家裡通電話時,這樣的現象大致符合「華語站上公開場合,台語退居家庭」的語言現況。

粗略估算,我入伍後剛開始在軍中聽到的華語、台語比例約為7:3。不過有趣的是,隨著在營時間增長,我聽到台語的比例越來越高,而且在某些特定情形時,訓員會傾向選擇使用大量台語。

台語使用時機

除了和厝內人講話,我的同梯之間特別會使用台語的時機如下:

1.拉近關係、與má-tsih(麻吉)開講時2.要展現魄力時3.提及專業知識時4.講正經話、真話時5.做勞力工作時

1. 要拉近關係、與má-tsih(麻吉)開講時

很多人在家裡、同長輩溝通時使用台語,和同輩朋友之間仍是用華語為大宗。形成在家說台語、在外說華語的普遍現象。不過我發現,同梯之間彼此互相熟稔之後,變得時常使用台語聊天,有些人使用的華語、台語的頻率比幾乎變成1:1。

比如,我的同梯A是路竹人,台語非常流利,可以想像應該是日常中便時常使用台語。我和A的交情比較淺,他都傾向和我用華語交談,但A和比較熟的鄰兵就較常講台語,聊吃喝玩樂、聊工作、聊感情等等。

對高中畢業後就北漂唸書的我來說,和同輩之間使用台語是極罕有的經驗,畢竟台北幾乎已經完全華語化,向年輕一輩講台語通常會招來驚訝或不解的眼光。而對這批來自中南部的訓員來說,講台語則是相對自然,而且可說是一種社交過程,講台語是認同對方,把對方當自己人的表徵。

2. 要展現魄力時

台語是對許多人來說也是「撨事情」的語言,很多訓員想展現男子氣概、或是要吵架時便會大量使用台語,這在軍中可說司空見慣。

某次同梯B和其他人發生衝突後,怒氣沖沖的跑回來寢室罵給其他鄰兵聽:

「彼號人真正是,無拄過歹人是毋?若是佇外口我就直接佮伊輸贏ah。真正有夠膣屄neh…….」

B當時全程用流利台語罵了整整十分鐘左右,把不在場的事主噴了一頓,罵了什麼我就不贅述了。有趣的是,B雖然台語流利,但也是平時講華語較多的人,他發飆是我第一次聽到他講這麼多台語。

軍中被班長電是常態,有某幾個機車班長特別惹人厭,許多人都會在私底下大肆抱怨。同梯中比較像𨑨迌仔(不良少年)的訓員常常會講:

「出去阮就平大lah!毋知囂俳啥。」

「彼是我佇內底敬伊是班長,無honnh…」

我注意到諸如此類耍狠威脅的話九成九都是用台語表達,這應該算是長久國語政策的遺緒。台語被塑造成為鄉里粗人、江湖弟兄使用的語言,其代表的草根性繼續反映在年輕一輩的語言選擇中。

3. 提及專業知識時

許多行業仍保有使用台語的傳統,產業人員會用大量台語術語溝通,特別是偏機械類的產業。我連上有一些兄弟學水電、修車講到專業內容時都得切換成台語才講得順。

有次操課時,有一隊人兩兩並肩回來向值星官請示入列,值星官問原因後,帶頭那名訓員本來要用華語解釋狀況,但怎麼講都講不順,索性改用台語回答:

「拄才班長kā阮𤆬去thoo-lá-khuh遐,講車發袂行,就叫阮佇後壁捒,伊坐內底用pháu-á控。車停好了後才予阮轉來。」[註3]

其他像是有訓員出水電、木工公差時,彼此間討論也幾乎都使用台語,有時候我也會刻意豎起耳朵聽,學一些該領域有的專有詞彙。

4. 講正經話、真話時

「無lah,我kā你講誠實lah!」

訓員要給建議、講真話時常常用台語講類似的話,好像用華語講就比較不真實似的。比方說:

「我按呢講lah,你若無專長,koh猶未揣著頭路,是會使考慮簽落去看覓lah。」(討論簽志願役)

「我kā你講,你就按呢kā捽過去,塗跤有澹就好ah,趕緊做做leh。」(討論大掃除分工)

而其實不光是阿兵哥,連上長官雖然對訓員基本上使用華語,但時不時會參雜台語,也會出現這樣的台語「真心話句型」,如有班長曾說過:

「講較歹聽leh,我感覺四個月只是戰鬥營爾爾。」

5. 做勞力工作時

在軍中常常有許多勞力活要做,搬器材、搭帳篷、塞棉被等等公差都需要很多人力,我們在做這些雜事時都不約而同地大量使用台語。搬器材時,「較閃ê--ooh!細膩!」的聲音此起彼落,大家似乎是認為這樣吆喝比較容易給其他人聽見,做起事來也比較利索。

又像是在即將退伍前,班長指派所有人將剛洗好的被套等等全部裝好,好留給下一梯的使用。我們班開始套棉被時,有人用台語說:「四角愛先搝予好ooh。」其他人應好,也逐漸都用台語互相提醒接下來的步驟。我們一一複頌著:「四角對予好,揣拉鍊,開始捲,反爿,開始褶。」大概這樣的SOP。效率還真的提升不少,不一會兒就完成作業,而且進度還超前其他班級。

這是我粗略整理的重點,不過沒有嚴謹的量性調查分析,純粹是自己的觀察及感受。

在軍中,我可以感受到訓員普遍對於台語抱有感情。我沒有聽到台語很倯的言論,倒是聽到好幾次「台灣人就要講台語啊!」之類的評論,私底下用台語交談的現象也顯示台語所代表的「真誠」。

然而,同梯訓員傾向和熟稔的人講台語也表示大家還無法跳脫「公開場合講華語比較禮貌」的想法,代表國語政策真的非常成功。

除此之外,我也可以強烈感受到台語仍是相對於華語較為低階的語言。這不是說台語低俗,而是指訓員普遍無法用台語進行抽象思考。雖然大部分人可以使用台語閒話家常、討論吃喝玩樂,但是講到比較進階的話題如物理現象、股票投資、資訊科技等等,訓員都會自動切成華語討論。

這和台灣的學校教育脫不了關係,畢竟教育體系中都是使用華語教授科目,以至於大多數人都是用華語思考學術,台語便流於只能探討食衣住行等生理需求的簡單語言。

總地來說,雖然年輕世代認同台語,但已缺乏用台語思考萬事萬物的能力,而也沒有明顯意識到這層危機,或許也有人壓根不覺得是危機。對於這樣的矛盾,我也沒有辦法提出什麼很有效的方案,我能做的可能只有將看到的、聽到的記錄下來了。

毋過,講誠實ê,佇軍中koh會使拄著袂少人佮我用台語開講,心內猶是誠歡喜lah。

(恭喜讀完3141字!)

[註1]本人從小在台語環境長大,在家裡、學校、鄉里都使用台語,是在同年齡層中算是比較流利的台語使用者。

[註2]有幾名訓員的台灣國語腔非常重,平時在軍中聊天也較常使用台語,應是日常生活中主要講台語的人。

[註3]當時他實際說什麼我記不得了,我也不是汽修專業,只能憑印象大概寫下來,如有錯誤還請指正。

--

--

Tiat-hông

踮台北 ê 高雄囡仔。台語/英語/華語使用者。上愛 ê 台灣歌手是伍佰。